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建设>读书节>详细内容

读书节

余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6 12:02:52 浏览次数: 【字体:

《在细雨中呼喊》是通过惊人的事实来重构中国,但是(也是,尤其是)为了通过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将恐惧与激情与世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法国《文学杂志》2004年3月)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来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德国《柏林日报》)
库尔特·冯内古特、艾里·德鲁卡或余华这样的伟大作家的书都值得一读。
——(西班牙《今日报》)
余华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所塑造的人物向世界展示了艰难时期人的尊严以及求生的欲望。
——(法国《尼斯晨报》)
这是一部污垢斑斑的伟大作品,无可置疑地堪与左拉、路易一费迪南-塞林和拉伯雷的杰作比肩。
——(美国《科克斯评论》)
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中国作家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也许做出了两次这样的成就。
——(美国《西雅图时报》2003年11月28日)
余华这部划时代的家族悲剧《活着》,你只要读到一半,就已经确信它是不朽之作了。换而言之,《活着》是一部经典。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与西方读者似乎相隔千里,又仿佛近似邻里,最后甚至成了一家人
——(美国《明星论坛报》2003年10月12日)
这个故事本身具有普遍的意义……余华最为非凡卓越的成就在于他对故事的掌控能力,叙述视角变化的巧妙方式,对回忆的准确拿捏以及寓悲伤于幽默之中、喜剧,之中又见悲剧色彩的精妙绝伦的写作方式。
——(法国《世界报》2003年5月23日)
余华通过《在细雨中呼喊》重新拾掇了那碎碎叨叨的回忆……作者运用其清新的文笔,使其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营造出一种既荒诞可笑又令人心碎的特殊意境,这种意境与人物一道随着作者的描写悄然渗入心底。
——(法国《读书》杂志2004年4月)
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尽管仍然充满了痛苦,却渗透了一种契诃夫式的悲悯情绪。1992年出版的《活着》和1995年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包含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帮助这位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在余华感人肺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国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化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12月21日)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