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2
四年级上册科学期中复习资料
第1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1.把一团纸紧塞在玻璃杯的底部,将杯倒立过来竖直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结果纸团(没有湿)。将杯子重新压入水底后,慢慢倾斜,看到(有气泡往水面上冒)。纸团(被水浸湿)。实验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2.通过下列实验,说明空气具有哪些性质?
(1)用漏斗往密封瓶口的瓶子里倒水,就是倒不进,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2)堵住注射器针筒的出口,推注射器活塞很费劲,松开手后活塞又弹回来,说明(压缩空气有弹性)。
(3)用平衡的方法称一称空气,说明(空气有质量)。
3.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如果自行车轮胎的气打得较足,产生的(弹性)较大,自行车就骑得轻松。
2.热空气和冷空气
1.我们很难看到空气的流动及其流动方向,但我们可以借助烟的流动来观察。将点燃的蚊香放在玻璃水槽里。
(1)烟在玻璃水槽里的流动路径是(烟是先向上,再向两边流动,再向下流动,然后再向上循环流动)。
(2)烟在玻璃水槽里这样流动起来了,说明(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冷空气会向下流动)。
(3)去掉玻璃水槽后,你看到烟(会一直向上流动)。
2.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认为专门用来制冷的空调应该放在房间的什么位置?专门用来制热的取暖设备应该放在房间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制冷空调应放在房间上方,因冷空气是向下的。取暖设备应放置下方,因为热空气是向上的。
3.三国时,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3.空气中有什么
1.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外,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还有(无色无味比空气重可以灭火)等。
3.氧气的用途(登山、炼钢、潜水都需要氧气)。
4.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可以制成灭火用品,充进汽水、啤酒中饮用时使人感到凉爽,还可制成干冰)。
5.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燃烧过木条或蜡烛的瓶子里,摇晃几下,会看到什么现象?用一根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里不断地吹气,又会看到什么现象?两种现象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都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和呼气都产生二氧化碳。
6.有三个瓶子,分别装着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你用什么方法能把它们鉴别出来?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将点燃又吹灭的火柴棍、或点燃的蚊香分别放入瓶中,视燃烧情况而定。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人们养金鱼时常会向水槽里注入氧气,以增加水里的含氧量,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氧气。
2.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汽车尾气会麻痹人的神经,造成体内缺氧,损伤大脑,导致记忆力衰退,甚至造成铅中毒。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和有害物质,尤其焚烧塑料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脑。
第2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1.触摸物体我们有(冷)、(热)的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2.使用温度计时注意,别让温度计的液泡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3.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轻拿轻放;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2.热的传递
1.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
2.金属勺放入热水中,热从(热水)传到(金属勺),主要是靠(传导)的方式传热的。
3.通过研究,我发现水是靠(对流)方式传热的,要使烧杯里的水全部变热,必须在(烧杯底部)部位加热。这与热在金属勺中传递的路线是(不同的)。
4.如果对试管中上部的水加热,试管下端的小鱼会被煮死吗?回家试验一下。结果(不会)。原来,热在水里的传递路线是(热向上传递,冷向下传递)。
6.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7.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2/3.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来火焰。
3.加热和冷却
1.物体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加热)或(冷却)会使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
2.生活中,像糖一样受热后改变状态的物体还有许多,比如说冰棒、冰淇淋在口中含着可以化成(液)态,在阳光照射下也会化成(液)态,如果不断照射或长时间旋转,物体最后还会变干,物体中的水变成了(水蒸气)。
3.揭开装有热水的茶杯盖子,看见盖子上出现许多小水珠,说明(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水)。假如把这个盖子放进冰箱里冷冻,取出后一定会看见(小水珠变成了小冰珠)。冬季玻璃窗上常有冰花出现,这是(水蒸气)变成(冰)的缘故。
4.从铁垫圈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发生的变化,可以推断出,绝大多数物体受到热或冷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热胀冷缩
5.为了研究水和空气会不会也像铁圈那样受热受冷后发生体积的变化,我采用了这两种方法
(1)加热空气:小瓶子口上套气球,将小瓶子放入热水中,看见气球胀起。
(2)将水壶里装满水后加热,水热了就会溢出来。
做完实验,说明“绝大多数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4.吸热和散热
1.通过实验,我认识了沙和水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一样,(沙)的吸热和散热性能都比(水)的强。
2.做沙和水的吸热、散热性能的比较实验,一定要注意(控制相同的条件)。研究不同的颜色对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影响,在实验时,要注意(使用同样的物体),这样,实验的结果才可靠、可信。我是这样实验的(),实验结果是(),这与我的预测()。
3.在大小差不多的玻璃杯、塑料杯、纸杯、陶瓷杯、金属杯中倒入同样多、同样热的水,用玻璃片或硬纸片分别盖住。10分钟后,用手轻轻地摸几个杯子的外壁,感觉到(金属)杯最热,(纸)杯不太热;再过10分钟后,分别摸一摸杯子的外壁,(纸)杯最热,(金属)杯不太热。这说明不同材料做成的杯子(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一样的。
4.夏季该穿(浅)色衣服,冬季该穿(深)色衣服。因为(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它们吸热散热的性能也不一样,深色吸热性能强)。
5.冬季,用手摸同一温度下的铁、木头和棉花,会觉得(铁比木头冷,木头比棉花冷),这是由于(铁比木头吸热散热性能强,木头比棉花吸热散热性能强)的缘故。
7.炒瓜子、花生时,有时会在锅里拌上一些沙子或粗盐一起炒,我认为道理是(沙子或粗盐的吸热散热性能较强,能使瓜子、花生较快地均匀变热)。
8.夏日,水泥路为什么比有草坪的小路热? (水泥路面比草坪吸热散热的性能强)
9.地表物质差异导致热量不均衡,气温差异引起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5.水加热冷却后
1.大自然中的水多姿多彩,有(云、雾、雨、露、霜、雪、冰等),它们的基本形态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2.(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就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形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云、雾、雨、露、霜、雪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空气中的水是从(地面、海洋的水蒸发、凝结)而来的。
4.使水加快蒸发的方法有(提高温度、扩大蒸发面积、加速空气流动)。
第3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1.许多声音都能为我们传递(信息)。
2.用(压)、(吹)、(弹)、(拉)等方法都可以使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
3.张大嘴巴,发“a”声时,手摸声带有(振动)的感觉;敲鼓时,鼓面上的绿豆在(滚动),说明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拨动塑料尺,它边发声边(振动)。这些都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如果要使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刻停止,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必须使物体立刻停止振动。
2.声音的传播
1.我猜想,隔着沙子、水和空气我们都(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实验结果与我的猜想是(一致的)。
2.通过实验,我发现(沙)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
3.土电话只有在线拉直的时候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实际上是物体的(振动)的传播。
4.通过研究,我知道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运动会上赛跑时,计时员是以听到发令枪的枪声为计时开始,还是以看到发令枪冒烟为计时开始?为什么?
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光慢。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敲小鼓,观察小鼓附近的纸屏架上吊着的小球。我发现:敲击力量大时,小球就振动得(大);敲击力量小时,小球就振动得(小)。其实耳朵里的(鼓膜)就像纸屏一样,振动(大)听到的声音就(大);振动(小),听到的声音就(小)。
2.保护耳朵,要做到(不挖耳,遇较强响声要张嘴,不让水等流进耳里等)。
3.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声波通过耳的哪些部分传递过去的?请依次填出这些部分的名称。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4.扩音器为什么总是喇叭形的?
集中声波的传播方向,增大传播距离。
4.不同的声音
1.自然界中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如水声不同于风声,鸡鸣声不同于狗叫,你的声音不同于我的声音,这都是属于音色不同。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声音还有(强)和(弱)的不同。比如,敲鼓的时候,(重敲)时,鼓声就(强),反之,鼓声就(弱),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弹拨一根橡皮筋,橡皮筋拉得越(长),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把一组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管子按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好,依次用同样的气力吹,可以发现管子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管子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
3.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好。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水装得越少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如果改用大口玻璃杯,杯中也按上述方法装上不等量的水,然后改用一枝铅笔敲打玻璃杯,发出声音音调从低到高的顺序应是(水装得最少的玻璃杯)。这是因为(按装入水由少到多的顺序)。
4.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比如弹吉他,手指按上端时,弹拨部分的弦显得长,弹拨时是缓慢振动的,所以发出的声音就(低)。手指按下端,弹拨部分的弦就显得(短),弹拨时是(快速)振动的,发出的声音(高)。
7.声音的三要素:响度(强弱)、音调(高低)、音色三种特性。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强弱决定的,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各有特色,这个特色叫做音色。
第4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1.(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供我们(能量,支持我们活动)。
2.(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3.(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
4.(水果、蔬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我们维持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食物。
2.怎样搭配食物
1.请把五类食物名称按层填写在左面金字塔的格里。(从下往上依次是“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类)
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原理,我们平时要注意将这五类食物搭配着吃,而且(粮食蔬菜水果类)等食物要多吃一点,(油盐糖类)等食物要少吃一点。
2.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心血管、肥胖、便秘)等疾病。
3.食物的消化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的路线是: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2.在一个瓷勺中用滴管滴入2-3滴碘酒,观察碘酒的颜色是(棕色)。
把一稀饭放在碗里,加入一勺水,搅拌成粥状,加入1-2滴碘酒,继续搅拌,碗里稀饭颜色是(蓝色)。再取一些稀饭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直到感觉到有点甜味,把它吐到另一只干净的碗里,也加入一勺水同样加入1-2滴碘酒,搅拌,这时,碗里咀嚼过的稀饭颜色是(棕色)的。
比较一下,两只碗里稀饭颜色(不同),这是因为(碘酒遇淀粉变蓝,稀饭中含有淀粉使碘酒变蓝,经过咀嚼的稀饭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变成了糖,不能使碘酒变色)。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1.我们吃的食品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我认为营养成分更好的食品是其中的(天然食品)。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营养成分。
2.有些食品中有诱人的颜色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了(食用色素)。
3.食品中的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造)色素。如果多吃了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4.你所了解的食品中,一般会加入(防腐剂、食用色素、食用香精、糖精)等添加剂。
5.为了保障我们吃得安全,就要(学习相关饮食安全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多吃天然的、绿色的食品)。
第5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2.在科学探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资料)的方法。
3.通过对铜、铁、铝三种金属的软硬程度的测试,发现它们的硬度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是(铝、铜、铁)。
2.分类
1.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它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
2.瑞典生物学家林票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
3.人们常用(找相同点)法和(多极两分)法对事物进行分类。
4.指纹可以分为弓形、箕形、斗形三种。
6.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