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建设>礼仪节>详细内容

礼仪节

华夏文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2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华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易学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古代中国人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仅仅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化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
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周朝时,依据《周礼》,华夏是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华夏”一词(华与夏的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曰:“冕服采章”对被发左衽,则为有光华也。《释诂》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此即“华夏”的本意。
可见,华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只有属於周“王母弟甥舅”诸侯国才是“华夏”,除此以外皆为“蛮荆戎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