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总结
—学期语文主题教学研究总结
如果你让教育的劳动给予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枯燥之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分清目标
语文课究竟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怎样的技能?在前一阵子确定语文质量目标后,本学期紧紧围绕学校语文总体质量目标,充分发挥学科组长的作用,利用主题教学的思路,开学初制定学年语文质量目标,并结合平时以及“三层次课”进行教学研讨落实质量目标。现在,每个学年都有了规划,并且和各个组长进行了细化——各学科组长和年级教师们期间花费的功夫真是太多了。但是,让我们感慨的如王杰红的这句话:“与其马马虎虎做许多事,不如认认真真做一件事。”因此,整个学期下来,每个学年明白了这个学期语文要干什么,怎么干,结果用什么方式呈现——整个学期下来,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
一句话:累,并清醒着。
分项协作
1,集体合作研究制定规划
本学期,由于增设学科组长,因此,在组织学科组长进行工作的时候,有了主动性和方向性。学年的大组长基本负责年级的德育等综合情况,但依然对语文教学研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科组长针对自己学年教学上的问题进行工作组织与指导。因此,本学期,发动学科组长进行细致的质量规划。围绕“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三项目标进行学期的内容落实。
首先采用个别带头的方式。比如先和四年级,一年级的许剑和催翾婷进行商讨研究,拿出初步方案,然后由笔者进行调整和梳理。最后,在大家的反复切磋下,围绕三个目标进行细化。包括格式都进行了规范。当然“规定动作要不折不扣,自选动作要有声有色”。本学期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按照计划进行着,创新内容,比如“口语交际”等四年级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2,年级分步分批研究教学
本学期,每个学年组的教师大多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年级语文学科负责人,从理念上进行引领,大多亲自上课研讨。可以说,学科组长充分起了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这样,学年研究活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比如四年级每个人都进行了公开课的研讨,王小茜已经上了3节公开课,一节讲读课,两节作文课。朱平也研究了两节作文课。王君老师为了迎接世纪杯比赛,先后研究了5节公开课,备出了8节像样的课堂预案。
这样算下来,三分之二的语文教师都公开亮相上了研讨课。教师们普遍反映自己在研讨过程中进步很大——这比出去听课花时间要有效多了。全校35个班,35个一线语文教师,有31人次上公开课研讨——可见,通过平时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所达到的培养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脚步迈得还是坚实的,有力的。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长”的状态。
3,全方位推进主题教学研究
在海淀区为笔者召开的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提出了“主题教学”。算起来已经快两年了。这两年和教师们仅仅抓住教材深入探索,已经有些阶段性的思索。
比如确定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教师备课的时候,紧紧围绕这三个“度”进行构建。教师评课的时候,也紧紧围绕这三个度来评。这样,由语文原来的庞杂繁琐,简化而之的就是从这三个层面进行整体判断——教师们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有抓手。因此,教师们已经自觉围绕其“度”进行备课和上课。现在,已经拿出按照这三个“度”制定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相信下学期,教师们依据此标准,研究起课堂来,更会有的放矢。
再比如,本学期确定语文主题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层次”,即“文字、文学、文化”。初步引导教师备课时,要从第一层面的文字入手,还要深入钻研教材,进入文学研究的层面,把语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体现出来。最后,要求教师,要跨越语文,超越自己,从“文化”的层面研究语文——这样,努力让“主题”教学走近“文化”。从而,真正把“主题”成为学生的精神和审美的养料,学生就在一个个“文化主题”中,走向深远。
当然,这一层次还需要我们长时间探索,力图把这一研究过程转化为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良好契机。
另外,本学期还提到如何确定语文主题教学目标三个整合,即“立足教材,建构教材,解构教材”——这就是在原来提到的“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学会深入钻研教材,然后俯视教材,最后解构教材。
可见,教师的“广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课堂上,哪个地方需要“同构”,哪个地方需要“异构”。更重要的是,要让走向“深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课程意识——站在课程的角度看待教材以及语文课。
为了很形象地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课堂生产力,笔者教学《晏子使楚》两课时的时候,就是要体现以上三思考。同时,老师们上的《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惊弓之鸟》、《可爱的娃娃》、《永生的眼睛》、《月光曲》、《丑小鸭》、《扫一室与扫天下》、《给我一生影响的教师》、《孔子和他的学生》、《猫》、《再见了,亲人》、《林海》、《井》等都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读书”“可爱”、“成长”、“月光”等等进行主题教学。不管是一句话,或是一段话;不管是有没有表现力还是没有表现力的教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的语文课最终走向了深度!难怪,有好多教师感慨:“现在老师们上课真有样!老师们不但会上课,而且上得精彩!”
4,加大主题作文教学力度
语文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听、说、读、写”这四项是不能变的。我们可以从分类的角度——作文、阅读、讲读。因此,本学期,我们围绕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步研究。比如“主题作文”。学校确定一个大主题“爱”。于是,各年级根据年级语文自身特点,学生认知水平,确定了不同的主题。比如一年级的“我爱我家”等。为了让这一研究深入,安排学科组长,而且这方面有钻研的催翾婷做具体负责,然后师玫、王小茜作顾问指导。这学期下来,效果不错。王艳、催翾婷、段继红、朱平、王小茜、许剑、师玫、王洁红、王志强分别进行了作文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教师已经写成“主题作文”的思考与实践。下学期就这方面打算“常规和特色”两条路线研究
的模式,让有的教师尽其所能,让有些教师学有所获。
5,尝试探索“主题阅读”研究
本学期分派焦玫、申玲两位学科组长做具体研究引领。“走近《三国演义》”,“走进《夏洛的网》”——通过这些专题辅导,读书指导,班级研究的形式初步开展起来。目前这两位的班级读书课成为主题阅读的一大亮点。相信下学期她们以及更多的教师会给我们更多读书的惊喜。
6,分段分批进行各种质量测试
本学期,围绕质量目标进行了分项、分期的考试尝试。低年级进行“古诗背诵”、“百字听写”、“综合测试”三项考试。这样,把本学期制定的规划中的诗词落实检查,同时,低年级的识字过关也进行的不错。高年级分相的内容就是“作文”、“综合能力”、“口语交际”三种形式。而且综合试卷采取“积累”、“理解”、“运用”三部分。老师们普遍认为,既整齐又符合语文规律。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有些能力测试已经分步进行,像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过关”,二年级的“查字典过关比赛”,一、二、三年级的“识字写字过关”,以及一至六年级的“古诗文积累过关”等,由于分相测查,减轻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学生们可以一项一项进行过关,由2006年1月10进行综合能力卷面测试。这样做的目的,努力让教师围绕“规划”进行教学,学生结合实际所学进行所考,从而实现真正的水平测试。
分享快乐
教师们是辛苦的。当看到教师给学生批改作业,当看到老师下班没有离开,当看到有些年组集体“磨课”作为教学干部真是感到欣慰和幸福。因此,辛苦着,但开心着。经常,大家晚上“研课”至7、8点钟——可没有疲劳,有的都是从对方身上感受的阳光和快乐的东西。
教师们感觉到,当把心思投入到这个上面的时候,是非就少了起来。四年组这学期,由于自己教这个学年的阅读,在组长的要求下,改成带领教师集体备课、评课的方式,结果这个学年研究的东西最多,收获也最大。当然,这个年级的教师们自身素质好,所以,她们的心思也安静。把精力投入这里之后,你根本听不到这个学年老师的牢骚、指责或者“搬弄口舌”的情况。有的就是这个学年的光荣与梦想。
像尹迎春,曹琴,曹长青等,研究之后的快乐真是好极了。她们过后一再表态——今后好要继续研究。还有叶红老师,看到自己年级的毕晓春讲《丑小鸭》那么舒服,自己也忍不住到别的班级讲此课,过公开课的瘾——真让大家感动。的确,当自己课上找到好的感觉之后,发现,孩子们看自己的眼光的时候都变了。
当然,本学期虽然克服了以前只选“几朵”作为“花开”研究的课例,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公开课,还有依然留有遗憾:就关注教师的角度来说,自己没有关注个别教师,有三个人的语文课堂,笔者没有前往倾听,有几位教师没有参与到公开课的体验中来,对个别教师的一对一的指导,由于精力不足和时间缺乏而没有实现。就课题研究的程度来说,还需要进入深层次的理论探究。由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能保证,研究反思的文字记录感觉缺乏一些。如何主题教学的研究观点更科学,实践更严谨,效果更有效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更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此研究中来,在研究中成长自己。
总之,没有教学的研讨,过不好日子;没有科学的研究过不长日子——下学期,咱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