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机智 彰显课堂魅力
巧用教学机智 彰显课堂魅力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课堂的理想状态是“畅”。球王贝利曾说过这么一段话:看一个教练的高明与否,不是看他在一场球赛中罚出了多少张黄牌,而是看他能否维持比赛的顺利、流畅的进行。教学亦然,看一位教师教学技能成熟与否,关键看他能否维持一堂课流畅的运转。这里的“流畅”不是指课堂的波澜不惊,顺利无阻,而是看他能否在课堂呈现的“惊涛骇浪”中从容不迫地“乘风破浪”,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教学机智表现在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倾听、整理、转化、运用上。如能有效使用教学信息,必定能使课堂化堵为疏、化险为夷,使课堂流程向积极、有效的方向流转,课堂会显得很“畅”,甚至能流出教学的精彩和高潮来。
一次冒险经历 课堂化险为夷
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某礼堂举行,这次会议主办单位是北京的一家教学研究机构,承办单位是当地教研机构。会议规模空前大,所以组织得特别正规,名师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结束,幕布徐徐拉上,当幕布再次徐徐拉开时,舞台上坐着和站着的,已是下一拨“演员”,唉,这阵势,搞得我们真有了演戏的感觉。下一场“演出”该轮到我了!幕布还没有拉开,我急急忙忙地跟已经就座的孩子们交谈起来:“我姓盛,你们叫我盛老师好了,”“待会幕布拉开了大家不要紧张”。“你们是五年级几班的孩子?”
“老师,我们是302班!”
“什么?怎么是三年级?我这是五年级的课!”我懵了!
急急地找来组织的老师,问是怎么回事?
那老师说北京传过来的资料中说你上的是三年级的课。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天哪,怎么会这样?!”我简直要昏过去了。
换学生?根本不可能了!罢课?怎么向台下这上千双虔诚的眼睛交代?
这时,幕布快拉开了,那组织的老师把手一摊,一幅无可奈何的样子:“盛老师,不好意思,您就这么练吧!”
委屈、埋怨、愤怒……一切都无济于事,没人救得了自己,只能硬着头皮,上!
我极力忍住快要夺眶而出的泪水,调整了一下情绪,在幕布的徐徐拉开后,和这批嫩生生的孩子一起,在聚光灯的照射下,无助地暴露在这众目睽睽的舞台上。
这次上的是《古诗二首》(《春日》《游园不值》),我临时削减了教学内容——把两首诗变成了一首;起课后,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试背古诗、试讲诗意,在这个过程中找准了这批孩子的阅读起点,在这个基础上,顺势引导,调整了预设环节,也许,是抱着一种豁出去——破釜沉舟的心理,反而特别放得开,这一堂课,不知自己是怎么上下来的,只是感觉,课堂上,我是全身心投入地、全神贯注地在与孩子们交锋,我在努力地、急切地迎合他们的需要,与孩子们贴得特别近。我放弃了固化的预设,屏弃了一切框架,获得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课堂自由。这可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课上完后,效果出奇的好!课后,当我还在为组织单位工作失误耿耿于怀时,同去的李老师们无不幽默地说:“这可真是歪打正着啊,你该感谢他们才对!”
三个细节处理——意外生成精彩
细节1:
在扬州,我与孩子们在一起演绎苏教版第七册《番茄太阳》,孩子们在有声有色地品读描写盲女孩明明笑的语句:1)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2)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3)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三句话中有两句都出现了象声词“咯咯”,孩子们朗读热情很高,声音一个比一个甜,语感一个比一个强,我心里暗暗高兴:朗读有增量,说明我的朗读指导有效。我准备见好就说,看到孩子们高举着的饥渴的手,我略带恩赐地说:“好,我最后再请一位同时读”。满以为这个环节会在她的精彩朗读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谁知这孩子站起来,居然把“咯咯”的笑读成了“呵呵”的笑。他在孩子们的哄笑和埋怨声中悻悻地坐下。见此情景,我赶紧“救驾”,适时引导:读得挺好的,就是读错了一个地方,ΧΧ同学,请你再帮个忙,如果把“咯咯”的笑改成“呵呵的笑,你代替进去读一读,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他慢慢地站起来,又读了读,马上发现不合适了,说:“老师,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呵呵"的笑是写老爷爷的,对明明这样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笑,用′咯咯"最合适了。”我马上表扬他这“惊人的发现”,并建议全班同学向他表示感谢,因为他帮大家搞明白了“呵呵”和“咯咯”这两个词不同的用法。哈,“救驾”成功,他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再次心满意足地坐下了。此时,我发现课堂中流转着一种特别活跃的空气,一种思维被激活后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活跃。这是个悦纳并巧妙转化课堂错误信息的细节,我把此法称之为“悦纳——转化”。
细节2:
在广州,我和孩子们再度演绎《番茄太阳》,当我们一起感受了明明笑中的温暖,笑中的心酸后,我引导孩子们归纳: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啊?(乐观的笑、阳光的笑、醉人的笑、可爱的笑……)孩子们的答案是千变万化的。这时一个男孩站起来,用诗一般的语言动情地说了一组排比句:明明的笑可以使饥饿的人觉得饱;使寒冷的人忘记冷;使疲劳的人忘记累。我惊叹于这孩子高超的语言感悟力和表达力,我上去郑重其事地问了他的姓名,又跟他握了手,让他拿着话筒把这精彩的语言再重复了一遍,还引导全班同学送给了他雷鸣般的掌声。课堂因为有了这精彩而升温了,但还不够,我准备紧紧抓住这意外的、难得的资源,把课堂“烧沸”。当课堂流转到第2版块“明明的笑不仅温暖了自己,还温暖了身边所有的人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还有谁在享受明明的笑?”(爸爸、妈妈、作者,还有明明身边所有的人。)孩子们联系
课文内容尽情发散,这时,我又郑重地把刚才这个孩子请起来,让他带着大家归纳:因为这样的笑会使饥饿的人觉得饱;使寒冷的人忘记冷;使疲劳的人忘记累。孩子们在这基础上继续拓展:“这样的笑让忧愁的人——;让烦恼的人——;让遭遇挫折的人——会让快乐的人更快乐”。课流到此,课境就出来了,课堂的氛围达到了沸点状态。这是个巧妙利用课堂意外精彩资源,并顺势推进教学进程的细节,我把此法称为“巧用——顺推”。
细节3:
局里让我在本区的薄弱学校巡回示范教学,这次,是在上强小学。我与这些农村孩子一起演绎《卢沟桥的狮子》,孩子们全在课境中,状态不错,也许是对我这个城里来的老师感觉新鲜。对课文第二段描写狮子形态各异的朗读指导一直被称为经典,今天,我照例从容不迫地引导着,孩子们读得情趣盎然,小手如林,有的甚至站着举手。后排一个男孩子举着手急切地晃动着,牵动着我的视线,我把他请起来,问他想读哪一句?谁知他头一昂,用农村孩子特有的粗大嗓门喊道:“我什么都不要读,我就读懂了这个省略号。”哎呀,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放着课文中描写狮子形态的精彩语句不品,却要去品这个省略号,怎么办?不睬他吧,这课就留下明显的破绽了。我一咬牙,睬!跟着他走!于是,我用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他,说“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请你说说对省略号的理解吧。”这下他可来劲了,他说从省略号当中他读懂了,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狮子。我顺势诱导:你们能想象出,在美丽祥和的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他们会怎么玩,怎么闹呢?这下孩子们思维的闸门都打开了,精彩的语言伴着丰富的想象一起迸发:有的狮子爬在母狮子背上,好象在帮妈妈捉虱子;有的仰着头,在欣赏蓝天白云;有的相互抱在一起,在抢球玩…… 我让孩子们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添加到课文中,再去感受狮子的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到:这么多的狮子,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啊,古代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啊!课在孩子的精彩中生成了精彩,真得感谢这个“打横炮”的孩子!这是个临时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改道”,并因势利导,使课堂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的细节,我把此法称为“改道——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