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建设>他山之石>详细内容

他山之石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25 11:07:51 浏览次数: 【字体: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 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 深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对于提升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 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 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 是“师表”的重要方面 。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 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 。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 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 ,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 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 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 、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 师范” 念成“ 思范” , “教室” 念成“教 史”;把“故意”说成“得为” ,把“肥皂”说成“胰子” ; 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 过”, 等等 。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 。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 , 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 现“南腔北调” ,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 ,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 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 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 、发音清晰 、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 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 , “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 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 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 , 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 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 令人费解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 ,毫无歧义 。 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 :狐狸讥笑 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 :“ 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 。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 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 次要处也能 惜墨如金 ,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 “ 丰而不余 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 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 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 ,并乐于接受 、易于接受 。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 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 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 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 这时 ,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 、生动 , 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 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 、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 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 去解其惑, 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 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 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 ,细致刻画 ,使得听众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 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 ,深奥的讲得浅显 ,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 有“幽静”一词, 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 尽管十分准确 ,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 它的内涵与意境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 “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 、小镇的河边 、无人的小 路、远处的茅屋 、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 ……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 。”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 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 的氛围中 ,深深地 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 。特级教师于漪讲 《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 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 、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 美丽景色 ! 一提春, 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 有无穷的力量 。所以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就曾经 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 这段话绘声绘 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 ,学生也会感到 春意融融 ,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 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五、趣味性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单 是一种以思维为中心的认识过程, 而是多种个性心理协调活动的过程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从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 机,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 教学妙趣横生、熠熠生辉 。 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 , 特级教师魏书生则要求自己“每堂课都要让 学生有笑声”。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启迪学生的智慧,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 受到教育,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实 。有位老师 在教宋词时,问学生说:“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 生自然回答喜欢, 接着老师言归正传:“ 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 ———宋词 。”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这种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入 题轻松,也使课堂气氛得到调节。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捧, 赋予语文教学口语以生命和活力, 使学生在趣味盎 然、亦庄亦谐的艺术境界中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享受。

六、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夫缀文者情 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 苏霍姆林斯基在 《给教师的建议》中说 :“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 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 ,教学的语言也应当充满 感情色彩 ,力求达到“讲到庄严处, 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做到声发于情 、理融于情, 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 把课文的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 灵的震撼 。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 树立了典范。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 , 为了帮助 学生理解爱国情,她一方面以文中情激学生情,另 一方面又以自己的胸中情点燃学生的爱国情 。她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七七事变”后, 她的家乡危在旦夕, 小学即将解散 ,她永远忘不了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那一课 ……”学生的心弦被拨动了,沉浸在痛失祖国的情 感之中。

七、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 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 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口语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它的审美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宏亮清晰,语言流畅明快 ,做到语音美;语言形 象生动、幽默风趣 ,方法灵活, 能在遣词造句和修 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 ,做到形式美;思想深刻, 富有哲理, 充实而又含蓄, 做到内容美;娴熟地运 用语言机智,出神入化的讲解,完美的逻辑推导,创设引人入胜的语境美;沟通融洽畅达,导入新鲜有趣 ,衔接天衣无缝 ,节奏抑扬顿挫, 结语耐人回味,构成流程美 ;以态势助说话 ,表情丰富,姿态自然,“演”、“讲”结合, 形成仪态美。只有这样, 才能既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 ,又给学生以浓郁的审美感受。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例如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 《春》 、《海滨仲夏夜》 、《香山红叶》 、《济南的冬天》 等一组写景散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美几乎是无处不在 。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不同于绕梁三日 的音乐美 ,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 。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 , 尤其是我 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 真是美得令人陶醉 。在 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季节, 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 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 描写四季景色特征 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 、对照 等修辞手段,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 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 围。可以说,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 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 , 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他们回顾说 :“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和她一接触 ,便感到一种吸引力, 她的和颜悦色的教态, 清晰而有条理的思路 ,妙趣横生的谈吐 ,好像是信 手拈来而实在是深思熟虑的语言, 似山涧的清泉, 徐徐铮铮 、潺潺流过 ,会一下子抓住你的心。”有人曾经说过 ,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 语言的精炼, 小说语言的生动 ,散文语言的优美, 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 ,演说语言的雄 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 但它无疑也 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