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因素,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牵引学生的情感,以情育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以情感为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实现教与学的顺畅衔接、知情交融,从而取得高效低耗的良好效应,达到情智并举共同提高的发展目标,使学生能够感知、能够感受、能够感动,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验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教育;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灵性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一、驰骋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 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美、形象、富有智慧、情感与情趣的情境创设,唤醒学生的情感与经验积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全身心地拥抱语言,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声情并茂的语言、精美的挂图、巧妙的问题、多媒体动画等都是创设情境的资源。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当然,教材中也会有某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学生难免有体验的隔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表象储备,把“满载情感”的教学信息及时向学生“传递”。
2. 调动储备
共鸣,是感动的极致形式。当学生读到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时,艺术形象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谐振”。教材中有不少情感至深的课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储备,靠近学生的“情感最近发展区”,使之通过形象的感知而唤起相似的生活感受,敏感地接受课文中传出的情感信息,架起与作者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交流和共鸣。
二、迁移引渡,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1. 巧设迁移
在一些情感型课文的教学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同等重要。因此,通过训练不仅要达成认知目标,还应激发学生的感情。由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多种渠道的感情渲染,让学生置身于“情感场“中,学生的感情已初步与主人公的感情、作者的感情相通,但这时学生的
体验还常常是表面的、感性的。只有不失时机地依据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挖掘其内涵,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升华。
2. 启发思考
“感情的熏染,其活力重于智慧的理性辩解,所以谆谆诏告不如使其自化。”语文学科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材为内容,使孩子们的感情从小受到美的陶冶,学生读了而“触景生情”,就是这样一种情感活动。
三、品读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1. 范读引路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2. 感悟词语
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对于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实现由情到理的过度。情感是教学艺术生命中流动的血液,没有贯注感情的教学就如同纸花一样,是艺术的“赝品”,是虚伪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贯注的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运用作者凝聚在课文字里行间的“情源”,品味一句一点的情味,构筑起阅读教学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轻轻松松地投入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验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晖 .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2] 戴如潜 . 实用教学新法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
[3] 任长松 . 走向新课程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
[4] 张贵新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M]. 长春: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