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建设>原创论文>详细内容

原创论文

见微知“作”,识微入“文”
——小学语文链接式微作文的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06 17:02:36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全篇幅的习作,抑制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加大了习作教学的难度。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立足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写作资源,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模式,以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为目标,探讨“微作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链接式;微作文;教学策略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微作文是一种“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有操作性的微型写作课程”,是针对某一习作训练点展开的片段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借此叙述事情、发表见解、倾诉想法,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课文的选材立意、写作技巧、篇章结构,亦或是课后习题、名著导读、口语交际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是学生习作的最佳范本,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因此,本文将重点论述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链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微作文的特点

要想进行链接式微作文的教学策略研究,首先要明确微作文的特点。

1.篇幅短小,字数不多。全篇幅的作文字数在350-400字,篇幅较长,对于学生的选材立意以及重点段落的细致生动描写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都是教材中的单元习作;而微作文是从阅读教学中,挖掘某一训练点展开的片段写作训练,字数大约在150-200字。相较于全篇幅作文,更显得短小精悍,易为学生接受,大大降低了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

2.骨架完整,有头有尾。说到微作文,有些教师会笼统地将其与小练笔画上等号,其实不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文中出现的某种修辞手法为训练点,让学生进行一句话的仿写。这种仿写往往只有一句话,没有完整的结构,因而,不属于微作文的范畴。所以,只有有头有尾,骨架完整的小练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作文。

3.训练点集中,主题鲜明。链接式微作文是从教材中生发出来的片段写作训练,是以阅读教学中的某一主题、某种描写手法或者是段落的篇章布局为训练点,意在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链接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个性化的自我表达中,主动发展和提升习作能力。 因此,相较于片段写作训练,链接式微作文的落脚点则更多的在篇。

通过上述比较,链接式微作文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篇幅短小,字数较少;骨架完整,有头有尾;训练点集中,主题鲜明,可谓是“短小精悍”。

二、 链接式微作文与全篇幅习作教学的区别

1.消减畏难情绪,激发习作积极性。

链接式微作文以教材为立足点,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资源(如补白、仿写等方式),因其短小的篇幅,极强的教材资源关联度,降低了学生的立意表达的难度,消减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相反,全篇幅习作因其对于谋篇布局和篇章结构的追求,对文章的篇幅要求较高,因此,一涉及写作,学生便会产生畏难和抵触心理,习作兴趣不高。

2.注重情感体验,主张个性表达。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链接式微作文虽以教材为基点,却不惟教材。它始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当下的情感体验紧密链接,追求有“新”意的内容,让学生有事可述,有情可抒,有感而发,真实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避开一批远离实际生活,轻视情感体验的空洞乏味、堆砌雕琢的习作。

正因为微作文打破了传统的全篇幅习作模式,大力调动了学生的习作激情,其教学的价值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链接式微作文的教学策略

链接式微作文以部编版教材为范本,“课内教学”+“课后百字”模式并轨同行,随文开展微作文训练,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下面笔者将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浅要谈谈链接式微作文的教学策略。

1.依托部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开展读写结合训练。部编版教材的单元主题明确、立意深远,教师可挖掘提炼基于文本主题的读写结合点。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舐犊之情”的叙事类文章,文章抓住最能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场景、细节来表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根据单元主题及文本的写作特点,笔者从细节描写入手来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设计了如下链接式微作文训练:《慈母情深》——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叙事微作文,要求有环境、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父爱之舟》——以第一人称写吴冠中看到船舱中父亲的背影时的内心感受(要求有心理等细节描写)等。

这种围绕某个读写结合点展开训练,把全篇幅习作的训练点分解到每一篇课文中,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既短小易写,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链接课内课外,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示例:细节描写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窗外冰天雪地、北风呼啸,漫天的大雪从漆黑的夜空中洋洋洒洒地往下落。我突然发起了高烧,头烫得厉害,妈妈见叫我不回答,急得只套上一件外套就背着我往医院赶去。天寒地冻,路边的行道树都瑟缩着它们那细小的身子,电线上来不及融化的雪也早已结成了长长的冰棱锥,在路灯幽暗的灯光下闪闪发光。我被冻得醒了过来,发现自己正趴在妈妈的背上,而妈妈的头发已粘了不少雪花,耳朵冻得通红,仿佛要流下血来,嘴边喘出的气也似丝丝淡淡的云,在昏暗的路灯下格外显眼。看着妈妈这么辛苦的模样,我鼻子一酸,不禁流下了眼泪。(五2班   章佳慧)

【例文点评】小作者对冬夜的环境描写以及妈妈的外貌描写尤为出彩,细致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冬夜的严寒以及妈妈的疲累,语言感染力强,情感充沛,是一篇优秀的叙事微作文。

2.打通教材的内部连接,自主构建读写结合点。笔者在认真研读部编版教材的基础上,将不同年段的同类型的文章(指同一体裁或题材、同一写作手法等)整合在一起,挖掘其中的文本资源,根据不同年段的学情分层递进,有梯度地建构读写结合训练点。

例如在部编版的教材中,故事类(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课文鳞次栉比。这类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情节曲折神奇,人物形象鲜明,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笔者在教学时因势利导,低年段微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续写猜读,中高年段的微作文训练中侧重补充留白或改写文章某一部分,以梯度式训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设计了如下链接式微作文训练:如《蜘蛛开店》续写结尾:蜘蛛最后是否能够坚持将店铺经营下去呢?《牛郎织女》发挥想象,将故事中一些叙写简略的情节写具体、写生动;《猎人海力布》改变人称,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改写海力布“救乡亲、变石头”部分的内容等。这种围绕丰富故事情节、具化人物形象展开的读写结合训练,旨在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故事类文章神奇的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丰富人物形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品悟能力。

示例:改变人称——《猎人海力布》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吃惊,急忙跑回家中,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可是乡亲们不相信我的话,都不愿意离开。我急坏了,豆大的汗珠不停从额头滑落,再三解释。可是不论我如何解释,甚至对天发誓,乡亲们依然坚持要我说出原因。我左右为难,如果说出真相,自己就会变成一块石头;如果不把实情说出来,乡亲们都会失去性命。可要是牺牲我一人,能够拯救乡亲们,那我的牺牲也是有价值的。于是我下定决心,镇定地将实情告诉了乡亲们,并叮嘱大家赶紧离开。刚说完,我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五2班  张阳)

【例文点评】小作者改变人称,以海力布的口吻,对“劝说乡亲们搬家”这一情节进行改写,细致描绘了海力布在是否说出实情时的内心独白,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斗争展示出来,让读者认识到了一位舍己救人的海力布,丰富了故事的细节,让故事更具新鲜感。

3.补充同主题阅读选文,延伸课内资源,链接课外文本,提升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笔者在教授《落花生》时,想抓住“借物喻人”这一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微作文的练习,但由于部编版教材中选择的此类文章数量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借鉴与模仿。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以一篇带多篇,补充阅读《桃花心木》《白杨》等同主题选文,丰富学生的积累,夯实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大胆模仿,试着写一篇“借物喻人”的微作文。

示例:借物喻人

每当春天来临时,蜜蜂便随处可见,它们成群结队地飞舞在花丛中,结伴采蜜。蜜蜂身体极其细小,仿佛只有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然而这小小的身躯却隐藏着大大的能量,它似乎从不知道疲倦,总是勤勤恳恳地采集花粉,这儿的花粉被采完了,就飞往更远的花丛采蜜,再将辛辛苦苦采来的花粉酿制成清甜的蜂蜜,供人们品尝。

我喜欢蜜蜂,它虽然不像蝴蝶那样美丽,不像黄鹂那样拥有悦耳动听的歌声,但是它有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的抗疫英雄们不正像蜜蜂一样吗?他们一直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战斗在抗击新冠病毒的前线,舍生忘死,救助了无数饱受病毒折磨的病人。我赞美蜜蜂,更赞美抗疫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五2班  陆云熙)

【例文点评】小作者由蜜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想到了抗疫战士,既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又发掘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立意深远,情感真实,极具感染力,是一篇借物喻人的佳作。

4.积极探索链接式微作文的新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微作文活动,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在日常练习中,片段小练笔是微作文的常见形式。这种形式同全篇幅习作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因此,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部分学生疲于作文,新鲜感大大降低。笔者观察到随着年段增长,单纯的小练笔式微作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微作文教学形式,意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链接式微作文更具童趣、更富童真,让学生愿写、乐写、爱写。

经过探索,笔者针对不同类型文章设计了如下链接式微作文训练:如给《将相和》《牛郎织女》绘制连环画,并给每幅图画配上相应文字,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文章;如在合理的范围内改写古诗词《暮江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意境之美;如对《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这一人物进行微点评,从不同角度感受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等。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也诞生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

示例:《牛郎织女》的连环画

四、链接式微作文的评价反馈

微作文因其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既能高产,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提升。下面,笔者就简要谈谈如何对微作文进行评价反馈。

1.及时反馈,多元评价。链接式微作文往往产生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结束后,因此,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当堂反馈,当堂评价,以激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正面引导学生修正。新课标指出:“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因此,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同桌或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批改,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生修改微作文的能力。

2.创建平台,增进交流。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满足学生被同伴认可的需求。笔者积极创设微作文的修改、交流、展示的平台,如“佳文朗诵”、“优秀作品展”、“微习作上‘报’”等,将优秀微作文进行朗诵、展示甚至汇编成集,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互相评改的机会,挖掘学生习作的闪光点,给学生以展示自我,获得认可的平台,从而调动学生习作的热情,让他们爱写、会写、乐写。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链接式微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巨大成果的。因此,笔者将继续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寻找有价值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艳.依托“微”视角打造作文教学的“大”文章[J].新课程导学,2018,(33).

[2] 何捷.为儿童而教——写作教学进行时系列谈[J].新课程研究,2013,(10).

[3] 杨明珠.微作文,教材隐性的表达[J].写作(上旬刊),2015.

[4] 庄亚芳.挖掘教材资源 有效开展微作文训练[J].江苏教育,2018,(83).

[5] 薛必梅.“微”也精彩——“微作文”的特点简析与教学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9,(10).

[6] 杨双双.小学生“微作文”的创意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02).

[7]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