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建设>原创论文>详细内容

原创论文

他们都是好孩子——正强化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2 21:05:26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教师施予学生身上的强化手段对年幼儿童有较大影响,促使他们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获得赞扬和认可。

关键词:教育,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正强化

教育应该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教学不再浮于表面和注重结果,而是扎根于大社会背景,扎根于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扎根于孩子的需要,精神明亮的教师要研究儿童,读懂儿童。当今的教育需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教师应该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再接再厉,对于那些有缺点的学生,应该通过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在借此来鼓励、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擅于使用强化,才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

新学期尹始,我就发现班上有几位“问题学生”,他们在知道有作业的情况下仍然不写家庭作业,第二天到学校来“领罚”。用联结学习理论来理解,在学生不写作业的时候老师对其进行了惩罚,这是一个正惩罚,企图通过惩罚来减少学生的错误行为,有的学生在受惩罚后能够改正错误,这就达到了正惩罚的目的;而这样的惩罚对于有些学生却是无用的,他们依旧我行我素,继而出现了泛化,正惩罚的增加或滥用导致这些学生不写作业的行为不再局限于之前的某一门学科。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慎用惩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要先了解其犯错的原因。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要教育一个人,就要了解一个人。我找了班上的其他同学,了解这个“问题”男孩以前的表现,原来他以前成绩中上,只是随着课本内容加深,考试难度加大,在几次考试中他的名次不断后移。他也曾努力过,可惜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于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业成败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体验到了更多的紧张、焦虑,因为产生厌学情绪。此时继续努力学习而成绩仍然不能提高,男孩就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能”,而面临丧失自尊的危险;但如果放弃学习,便可将学业失败归因与“没有学习”、“没有努力”,从而避免了自尊的丧失。因此放弃学习是男孩保护自我价值、避免自尊丧失的一种策略。自我价值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

 

二、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消除无力感

教师应该认识到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使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从而建立适当的行为模式。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也要多做反思,不断的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鼓励为主,惩罚为辅,不滥用惩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更要公平才能服众,才能减少因不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些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教育从来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与一切割裂的学科,我们需要共同为学生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校力往一处使,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首先由奥苏伯尔提出,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学生今天的表现差不影响他可以通过明天的好的表现来弥补,学生的行为能够很快的在星星的获得上表现。以前我们的评比,都是一学期一次且以成绩为主,学生在这学期期间分散较大的亮眼表现很容易被埋没,而星星的获得贯穿整个学习生活的始终;另外,获得星星不仅仅只有学习成绩一种评价标准,文体、道德等都纳入了评价系统,只要你的行为是积极向上的都可以获得星星。但是也要防止滥用竞争带来各种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变得唯利是图,而且评价标准也要不断的完善,趋于多元化,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这一天,我和往常一样,收拾好东西准备下班回家。就在穿越操场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小身影从我眼前跑过,进了教室拿了本子出来。略微吃了一惊难道是特意跑回来拿作业的吗?他不是第一次忘带作业回家或是不写作业了。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他其实也是想完成作业的,他也不是那么懒惰,那么的教而不改。我不想让他发现今天的事被知道了,于是按原路线打算出门,直到他跑过来,手里拿着作业,在我身后喊了声老师再见!还能有什么比这一刻更让人欣慰吗?一个变得愿意学习并且懂礼貌的孩子!我知道,那一刻我的心态又有了变化。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孩子,不仅是在为难自己,也伤了很多孩子想要上进的心。如果能从多种角度来欣赏我们的学生,真的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是好孩子。

 

三、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肯定自我价值

对于一个简单的不写作业进行惩罚就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那个,教师如何让把握好惩罚的力度,惩罚的目的不仅仅是需要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更是要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以为戒,千万不能通过高强度的惩罚让学生在受罚的时候只是体验了惩罚的过程,而没有一丝一毫的悔改之意,这样反而迫使学生往惩罚目的的反向发展。教师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这也是很教师在工作时候会偏心的原因,在处理成绩好的学生和较差学生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有时候会区别对待,这种有失公平的做法,在受罚较重的学生身上感受到的更加不愉快,从而会让其对教师、同学以及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抵触心理,继而表现在更多的错误行为上,泛化至更多的方面。

对于表现好或者进步大的的学生要及时的进行鼓励,给其一个正强化;对于有些学生进行负强化,来增加其良好的行为,例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洗碗,在其表现好的时候可以免去他洗碗,接下来他会增加好的行为。教师在给予未写作业学生惩罚时应该控制惩罚的力度,因为学生不写作业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明知故犯,但有的真的是因为客观原因给忘了,或者不能完成,“一刀切”的做法有失公平, 也会大大的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初犯的学生了解情况后可以给予口头教育并让其补好作业,对于有特殊情况而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允许延迟交作业,而对于多次不写作业的学生进行惩罚,一开始可以是罚站、多做一些作业等惩罚,如果仍然无效,可以联系家长了解情况,并一起找寻更好的教育方法。如果学生在受罚期间表现转好,态度端正,可以适当减少惩罚,在日后这类学生出现作业认真按时完成的情况时,要及时的进行表扬,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联结,以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认识到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使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从而建立适当的行为模式。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也要多做反思,不断的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鼓励为主,惩罚为辅,不滥用惩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待学生的教育上,更要公平才能服众,才能减少因不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些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教育从来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与一切割裂的学科,我们需要共同为学生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校力往一处使,找到一个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事业。童年是人生最多彩、最宝贵、最自由舒放的时期,我相信教育的力量, 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把爱放在首位,努力做到每一天赏识、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孩子,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力量,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