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站群导航

主站

幼儿园

小学

中学

特殊教育

少年宫

您的位置:首页 >特色建设>原创论文>详细内容

原创论文

聚焦核心素养的低年段语文课堂实践

来源:浦口实验小学浦园路分校 发布时间:2023-02-22 21:11:10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素质培养是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长久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要想培养在各方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生,低年段语文课堂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如何针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当下所有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低年段语文 核心素养 课堂实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和能力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统整的体现。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等学识修养和文风等人格修养。素养教学是一种涵盖面更大的目标教学。小学语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低年段又是孩子学习之路的伊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得到广泛的开展。

一、通过核心素养课堂实践,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在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提高他们语言应用能力是其重要方面之一。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知识过程中,逐渐准确把握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基本规律,有效转化自身已有的语言活动经验,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语言应用能力。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些知识。

例如,《秋游》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1、学会本课7个生字并组词,认识9个生字。2、会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3、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第一个与第二个教学目标属于核心素养中要求的语言能力维度。随着课标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低年段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识字,还要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些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夯实基础。本课的句式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巧妙地利用课堂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在课堂实践中提高自身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句式特点,并归纳出句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教师提炼后,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尝试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完整的语句练习。并鼓励学生将其巧妙应用到日后的写话中,而不仅仅是认识生字、理解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更能逐渐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借助核心素养课堂实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阅读是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背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从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其实这一时期的语文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即时学习情况的同时,一边要全面、客观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生本课堂”。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多样化的语言实践,逐渐培养其思维品质。

例如,在对《识字1(蓝天 大雁 秋凉)》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要从语文知识的角度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因此列举出具有相近读音的字组,如“雁”和“燕”这两个字,引导学生通过对字形的认知,可以进行相关联想解释:大雁喜欢成群结队迁徙,所以有两个“亻”,表示数量很多,诸如此类,并利用相关的图片进行解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字形和字义的印象。随后,教师让学生自主对课文中的生字进行联想,看看还有哪些同音字,如“菊”和“桔”,分辨其差异。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更加深入锻炼思维能力。

三、利用核心素养课堂实践,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除了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从孩子终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提高其审美鉴赏的能力,让他们能区分美、选择美,并一生享受美的熏陶。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年段就需要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的美,更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挥审美的主观能动性。

以《叶子的眼睛》一课为例,这是一首儿童诗,语言优美而富于想象。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其联想冬日早晨起雾时的情景,进而理解“迷迷蒙蒙”。然后要求学生代入角色,将自己想象成轻轻走入森林的阳光,加上动作再进行朗读背诵,进而体会诗歌的想象美、语言美、韵律美。在无形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进一步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

四、运用核心素养课堂实践,增强学生人文修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为:从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可以看到,这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文修养的要求。

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孩子语文学习的长远角度看,更需要为文化修养作出积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教学《英英学古诗》时,除了注重分角色扮演朗读和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步骤,笔者更侧重对李白及其诗歌的扩展延伸。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赠汪伦》《望天门山》这五首低年段要求背诵的诗放在一起,通过“预学–互学–展学–研学–延学”的教学过程,既巩固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又为学生积累了诗词储备,更激发了其学习李白其人、其诗的兴趣,为学生对中国古诗词的喜爱奠定了情感基础,在提升文化修养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文化修养又必然促使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这一受益将是终身的。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儿童教育事业曾经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么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顶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低年段语文课堂也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在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学生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实现低年段语文的价值,培养在各方面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

2】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