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浅析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能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建立良好 的班级秩序。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当紧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为学 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班主任进行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概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简单直白的一句话道破了教育的内涵,就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人为塑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小学教育,这个阶段是学生各项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有效的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自我行为,有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成绩也会稳步上升。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养成教育的重任很大部分由班主任来承担,班主任与学生和家长的接触最为频繁,也最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有利于班主任制订每个学生的养成教育策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养成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原因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烦琐,学生的日常教育主要由家里长辈进行,部分学生在家里受到长辈的宠爱,无形中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很多祖父母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生心理的成长,在学生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没有给学生很好的精神鼓励,在学生对物质需求并不强烈的时期,却给予了学生更多物质上的需求。这样的家庭教育无形中为小学班主任开展养成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二)班主任对于养成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养成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 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发展健康等。然而部分班主任对于养成教育的认知比较浅薄,认为养成教育就是约束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习惯,通过制订各种班级规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了来自成人的约束,但没有认识到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三)养成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所谓“百家米养百家人”,每个人的成长受到遗传、环境及教育因素的影响,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个体差异,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明显,教师在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很多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时,采用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班上有部分学生比较调皮,没有养成的良好的习惯。若教师没 有及时采取正确的策略对这部分学生进 行养成教育,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进行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和学习规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受 正规学校教育,不论是对课堂规则意识,还是学校管理规范都不甚了解。因此,班主任进行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首先要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制订学习计划,让学生从内心了解到《小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配合班主 任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就不用再着重强化《小学生行为规范》了。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 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学生的经历尚浅,缺乏各种经验,且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对各项事务的了解不够通透,班主任需要尽可能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方法帮 助学生尽快认识到各种正确的习惯。 例如,在生活习惯养成方面,要勤洗手,勤换衣,不乱丢垃圾,保持座位的干净整洁;在学习习惯上,要端正姿势,写作时保持眼手距离,今日事今日毕等;在思想品德上,要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敬爱师长,关爱同学等。将每一件小事都纳入养成教育的一部分,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班主任在规范学生的行为时,可以多举例说明,学生就会明白每件小事的重要性,进而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了。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展开养成教育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年龄认知特征,只有符合年龄认知特征的教育才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养成教育的时候也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来进行,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 7—12 岁,根据心理学对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研究,他们的思维还不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进行养成教育时,班主任经过筛选,可以选择符合他们思维特征的教育方法。例如,说服教育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班主任、教师带有崇拜之情,他们非常信任老师,因此,班主任在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其良好习惯的时候,可以采用说服教育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树立学生对于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的正确认知,在“知”的基础上,再将其扩大为行为和习惯。还有树立榜样法,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为其树立拥有良好习惯和道德规范的榜样,让他们产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意,进而运用榜样的力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榜样可以 是班级里表现良好的同学,也可以是教师,还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人。
(四)家校结合,进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需要长期坚持,行为习惯非朝夕间可以促成,让学生长期处在养成教育的环境里,可以加快他们养成行为习惯的步伐。因此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开展,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养成教育体系,全方位保障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老师都经过专业的训练,他们对于教育学生有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着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班主任作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除了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源于家庭 的不当教育,班主任可以多召开主题班会、教育讲座,邀请家长到校学习,了解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和科学的育儿方法;还可以多与家长电话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告知其在校的表现,与家长信息互通,共同商讨措施,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定期进行家访,到部分习惯良好的学生家庭中,深入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总结更多的教育素材;到部分习惯不好的学生家里,了解学生不良习惯的成因,提出合适的建议等。另外,社会环境也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当与政府共同呼吁规范不良行为,提倡良好道德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在公众场合抽烟等,当学生发现在学校里老师教的好习惯,在社会上大家都是这样执行的,这无疑就是养成教育最好的示范。
(五)建立完整的养成教育体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根据课堂环节进行教学,有明确的教学计划、目的和方法。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 育时同样需要完成教育体系,如此才能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首先,班主任需要制订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并培养班级干部,辅助班主任工作。在制度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做到简洁易懂、人性化。对于选择班干部, 班主任可以采用更为民主的方式,如轮岗制或者班级选举等方法,这样班级的 学生会更加信服班干部的管理,班主任的工作也会轻松很多,不需要时刻注意 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 其次,班会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养成习惯一般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学生身在其中,难以系统地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着重强化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再则,班主任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 施教。班主任可以根据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将其划分为多个类型,如性格沉闷 内向型、热情冲动型、倔强型、自我型等,再根据学生的性格制订不同的教育 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最后,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养成教育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训练,如何保障教育的效率,还需要系统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规范、接人待物等多方面去评价考量,并进行纵向比较,找到学生的进步点,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口头上的鼓励。再采用激励机制,每周、每月评选良好行为模范,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养成教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管理 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积极进行养成教育,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和方法,持续不断地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姚焕强 . 对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J]. 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2020(6):52—53.
[2] 王颖 .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J]. 才智,2017(5):25.
[3] 章冰华 . 小学生如何进行养成教育的 培养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29):40